top of page

縱橫的發展目標

 

縱橫秉持「用中文思辨,用中文看世界」的理念,推動新型語文教育教學,帶動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獨立觀點的建構能力。同時,縱橫致力打造世界華語思維聲量,建構大型思辨相關賽事,推動全球華語教育發展。

​創辦人背景:王彥渤

  • 亞洲思辨教育學會執行長(香港)

  • 中華口語溝通教育學會執行長(臺北)

  • 北京縱橫思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(北京)

  • 全球最大中文辯論賽「亞洲盃中學中文辯論錦標賽」主辦人

  • 「縱橫盃國際學校中文辯論賽」主辦人

  • 連續7年獲得「最佳辯論教練」殊榮

  • 投入思辨教學20年,於全球多地都有開課與講座經驗,專注開發為7-18歲學生而設的思辨課程,並多次發表思辨教育相關期刊

  • 在北京、深圳,香港等超過80所多學校教授中文思辨課及進行講座,曾於「國際教育母語論壇」中老師講演如何將思辨教育融入語文及社會科學課之中,並培訓超過150名中文教師教育教學思辨教育

  • 致力將傳統語文學習的說、聽、讀、寫和哲學思考全面和思辨教學結合,藉由公共議題及梯度化教學模式,建構學生從論證到論述,從獨立思維到換位思考的全面批判性思辨能力

縱橫師資

 

​縱橫師資來自亞洲各地,全數通過亞洲思辨教育學會教師培訓課程訓練,並對語文教學,思辨專題,公民教育,論辯思考各個領域皆有涉獵

批判思維與母語教學

I. 母語學習的深度思考力量

思維培養

思辨教育助學生在探討不同議題的過程中,不斷積累知識、尋找全新視角、建立多元觀點。重點不在於語言的轉換,而是思維的培養。轉換語言不難,難的是轉換有意義的內容。任何思維與觀點的培養,都需要熟悉的文化環境作為前提,方能進行深度思考,也就是說深度思考的關鍵在於母語文化的底蘊和環境。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、學科補習的下架,具備高度知識量的思辨教育地位更該被重視。

價值養成

思辨最重要的訓練在於在認識世界的過程,建構獨立且客觀的觀點,且能辨別龐雜的資訊。尤其透過母語的思維養成,學生得以建構屬於自己母語文化的觀點。英語只是口說的工具,中文才是孩子價值養成的關鍵。


II. 批判思維的重要性
 

根據常春藤聯盟統計,參與過辯論和公開演說的學生錄取機會提高33%,其中的獲獎者更會增加到48%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,批判性思維是這個世代的學生最需具備的能力;美國也早在1991年的《國家教育目標報告》中提出「應培養大量具有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、藉此進行有效交流、懂得解決問題的大學生」。

現時,最領先的教育方式不是一味西化,而是使任何一位國際社會的公民都能在母語文化認同中,理解並尊重彼此的差異。教育部在《關於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164號(教育類203號)提案答覆的函》中表示,將設置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」任務群,使學生學會「負責任、有中心、有條理、重證據地思考與表達」。

由此可知,思辨不是為了個別學科做準備,而是成為未來社會人才的必備條件。拋開只有記憶與背誦的學習方式,才能真正將學科融會貫通,學以致用。

bottom of page